首页
   中文English
 
 
首页
展商\观众登录入口
首页 > 展会动态 > 新闻动态 

《触摸行业正能量》特别策划



【编者按】第九届中国数控机床展览会(CCMT 20164月在上海圆满收官。展会规模再创历届新高,共有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00余家机床工具企业参展,观众的数量和质量超出预期,观众数量比上届增长5%。有媒体对此评论为:冷市场中的热展会。

也许这一评价不很准确。因为CCMT2016招展期间也遇到了不少困难,但其最终所展示出的国际化气质、专业化水准和一流的展览平台,给业界留下深刻印象。在大的市场环境仍旧未有根本好转的背景下,CCMT2016所表现出的强大凝聚力令人关注,盛会所以为盛,大概因其释放出大量积极信号产生正能量,参展企业展示出的不仅是新的展品,还有新的经营理念与战略格局,这比表面上的热闹更为重要。

展会期间,由协会主办的CEO国际论坛,聚集了行业中一批代表性企业的CEO,在论坛上交流了丰富的信息和有价值的新理念,值得深入关注。协会传媒部将其中的一些关键词整理出来,结合展会中参展企业和展品透露出的信息,提炼出如下四个深度报道主题:稳健与突破、取舍与纵深、坚守与求变、专注与转型,形成系列综述文章,敬请读者关注。


2011年下半年以来,行业企业拖着沉重的步履已经走过了5个年头,其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。有的企业得益于前些年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积累,即使在市场需求总量下降,需求结构升级的情况下仍然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和战斗力;而有的企业则在高速发展的那些年精力和财力都着眼于眼前利益了,没有顾忌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,单纯盲目地扩大了生产规模,全然忘了企业当初的定位而没有注重自身发展能力的培养和积累,遇到经济形势下滑的情况,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出现订单大幅下降,库存严重积压,资金链断裂的现象,企业陷于崩溃的边缘。运气好的企业被收购,运气差的就倒闭关门;当然大多数的企业是处于喘息困难但还一息尚存的状态,目前机床行业新的格局已经初露端倪,总体趋势是民企好于国企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,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,稳健发展的企业要好于急于冒进、只顾眼前的企业,原因在于到了关键时刻稳健的企业能有突破。

2016机床制造业CEO国际论坛上,演讲嘉宾们侃侃而谈,给大家传递了很多积极向上的信息,有许多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话题,在这里着重探讨一下稳健与突破的话题。

有人可能认为稳健与突破是一对矛盾,稳是稳重,不轻举妄动,怎么会有突破呢?但稳健却是稳而有力度的意思,稳和健不分主次。我理解稳健与突破的关系是:没有稳健发展的积累,就不可能有突破。稳健是突破的基础,突破助力于稳健的发展。

我国机床工具行业高速发展了10多年,虽然行业的整体规模上去了,已经连续8年世界第一。但高档产品无论在量还是在质与国外同行相比均有较大差距。这主要体现在行业质量标准水平低、创新能力不足、基础配套能力弱、产品综合质量差,特别是可靠性方面的不足尤其明显,还不能满足客户日益升级的要求。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,跟那些年行业普遍比较浮躁,急功近利现象盛行,缺乏稳健的思维和作风有关,可在当时这就是行业的主旋律。但也有不受行业整体不良风气影响做得好的企业,宁江机床和上海工具厂有限公司就是典型的案例。

宁江机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

宁江机床多年来专心专注其自身特点,着力打造宁江机床品牌,在1995年即把精密、高效、成套、自动确定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朝着这个方向不懈努力,经过数年积累和不断满足升级的市场需求,2005年又把自动化调整为智能化。他们朝着既定的发展方向,年年都进行前瞻性技术研究、基础实验研究以及新产品的研发工作。一步一个脚印,稳健地向前推进。借力国家重大专项的契机,宁江机床在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上下苦功夫,最终通过长达四年的扎实细致工作,使“精密卧式加工中心”和“高速精密卧式加工中心”的可靠性等指标大幅提升。精密、高效和成套的生产已取得不俗的业绩。例如导轨加工直线度,已经做到每米小于一个µm,体现了精密;高效则体现在转速和加速度上,加工中心最高转速每分钟达到4万转,磨头转速每分钟达到18万转;成套设备也完全能够按照用户需求定制产品。

成绩的取得与宁江机床稳健的工作作风密切相关。宁江总经理姜华曾经说过:“面对困难,既要耐得住寂寞,还要受得住折磨;面对未来,既要充满信心,更要用激情和行动去诠释。”这就是他们稳健心理的真实写照。

面对连续多年的行业经济的下滑,宁江又出台了一个稳健的措施就是收缩战线,加强纵深,把过去扩张的领域甩掉,回归自己擅长的领域。所用的武器就是工匠精神。他们现在特别强调用工匠精神打造企业的精度、可靠性“双核”文化把质量和可靠性做好。

新的形势下,宁江人凭借自己多年稳健的铺垫,把提升国际竞争力作为企业突破的方向,做好企业技术和产品规划,做好转型升级,争做中国屈指可数的百年老店。创新引领发展,品质成就未来。具体来说就是要以国际同行产品技术和质量为标杆,深入改变技术基础研究,创新质量管理模式,发扬工匠精神,让产品质量有质的突破。“细致雕琢产品、享受品质突破”

宁江的发展证明,突破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够完成,而且突破之后也不是颠覆和面目全非的道理,同时也说明了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。

上海工具厂有限公司

另一家在稳健中寻求突破的典型企业是上海工具厂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上工”)。 

上工1949年建厂,是工具行业内为数不多的一家国有控股企业。这几年制造业经营日趋困难,普遍觉得日子不好过,而上工却迎来了企业历史上增长速度最快、经营质量最好、员工幸福指数最高的最佳发展时期。“十二五”期间,上工共实现营业收入31.05亿元,同比“十一五”增长34.4%;净利润3.62亿元,同比增长58.1%;净资产收益率平均达到15%;上交股利3.05亿元,同比增长187.7%;员工年平均收入达到10万元,同比增长一倍多。上工的效益指标和发展质量在行业内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,成功的奥秘就在于“稳字当头,稳中突破”

一是在稳健中求发展。早在2010年萧伟锋上任总经理之初,就敏锐洞察出了中国经济换挡调速、转型升级、优胜劣汰的必然趋势。基于对宏观及行业发展的准确研判,萧总为上工“十二五”期间的发展定下了“稳步经营,追求有效益增长”的战略性基调。因此,无论宏观经济是上升还是下行,上工总能提前应对,坦然应对,巧妙应对。

不仅发展基调定得准,在整个制造业还处于盲目扩张的无序状态时,上工已经悄然开始了他们的调整步伐。首先是调整产品结构,实现产品线向硬质合金刀具、超硬刀具、机床附件、量具量仪等领域延伸,做行业内品种最丰富、规格最齐全的现代金属切削解决方案供应商。其次是调整生产组织结构,升级高效产能,调整低效产能,淘汰落后产能,优化工艺路线,实现精益制造,调整后的生产线缩减了,而规模和效率反而提高了。第三是调整人员结构,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,在产销规模提高70%的情况下,员工总数却精简为原来的一半,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。难能可贵的是,上工的调整不是在企业面临经营困难时的被动调整,而是在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下的主动调整。

上工是中国工具行业的奠基成员之一,也是工具行业发展最好的企业之一,上工的每一项举措,每一步行动,都不仅从企业自身思考,更从促进整个行业发展的高度,反复论证,深思熟虑。“尽量不要犯错误,如果错误无法避免,也要尽可能少犯错误,最起码要比别人少”,这是萧总对上工人的提醒,也是对上工人的要求。别人并购扩张也好,投资产能也罢,亦或是血拼价格陷入红海搏杀,上工始终保持一种定力,不盲从,不跟随,不冒进,坚持走自己既定的集约化、精益化、差异化的发展道路。

在宏观形势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,稳健发展、深思慎行无疑是企业最理想的选择。上工稳字当头,效益为先的经营策略,适应了新常态的经济规律,适应了调结构、去产能的时代潮流,适应了“中国制造2025”的政策要求,为行业企业的发展树立了标杆,值得学习借鉴。

二是在发展中求突破。多变环境下的稳健经营,为企业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突破奠定了效益和物质基础。上工在稳健发展中的突破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:

首先,打造上工品牌工具产业链,实现发展模式突破。“上工”品牌是工具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品牌之一,在寻求企业发展之路的过程中,上工没有选择投资并购、增添生产线、扩张产能等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,而是针对我国工具行业企业呈现出的数量众多、规模较小、效益较差、竞争力不强的“碎片化”特征,提出了聚合社会资源,打造品牌工具产业链的战略发展思路,实现了做平台型企业的发展模式突破。如今,围绕“上工”品牌,以企业所在地上海为中心,辐射浙江、江苏、安徽等长三角地区的产能资源合作链已初具规模,加上遍布全国的渠道网络和主要原材料战略供应商,上工打造了一个供、产、销一体化的品牌工具生态圈,以品牌产业链、生态圈的竞争力,应对个体化企业的竞争,无疑品牌优势更凸显,竞争优势更明显。

其次,以服务国家大项目为契机,实现技术创新突破。上工充分发挥近70年的技术优势和技术积淀,探索出了以市场为导向,参与国家重点专项、服务国家重点项目、进口产品国产化替代、产品技术品牌合作、产学研相结合、应用新工艺生产老产品等一系列符合企业特点,多渠道、多途径的技术创新之路。持续的创新坚持已初见成效,上工产品已成功实现为大飞机项目、航空航天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的配套服务,以及汽车制造、精密切削等高端制造领域的进口产品国产化替代配套,传统丝锥产品经过工艺的革新升级,目前产销量已居行业之首。

第三,通过提高标准提升产品质量,实现品质竞争力突破。产品品质是支撑品牌影响力的重要因素,也是产生品牌溢价的决定性因素。上工抓产品质量,在坚持传统做法的同时,实现了质量视野的突破。用萧总的话说,“当企业现有的能力、现有的资源,已经将各个环节做到极致,通过提高标准来提高质量,无疑是突破性的选择”。

如何看待稳健与突破,如何正确处理稳健经营与创新变革的辩证关系,上工经验值得思考。在萧伟锋总经理看来,面对新常态,企业首先要想办法活下来,活下来了才有可能再去追求活得好稳健经营并不排斥发现机遇、抓住机遇、创新突破。作为国企的最高决策者,萧总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官,而是受股东委托的企业经营者,更多的是感受到行业发展的责任,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,让员工有质量地生活、有尊严发展的责任,而从不选择惊天动地、标新立异,只是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。

总体上讲,突破不是一蹴而就、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,而是需要多年稳健的积累。耐不住寂寞,就走不出稳健的步伐,也就不可能有突破。稳健发展的企业都有着共同点:定位做得好,追求高质量,管理很到位。所以,有欠缺的企业还是要踏踏实实补自己的短板,着急是无济于事的,这个过程也不可能逾越,否则就会被淘汰,突破那就更是天方夜谭。

阎晓彦


收藏
首页
Copyright © 2015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15583号-2 技术支持:普巴软件有限公司
China Machine Tool & Tool Builders’Association copyright 05015583-2, No. , Beijing
Technical support : POBA Software Co. Ltd.